国学文化
你眼中的别人,才是真正的自己。佛法云:“一切唯心造。”我们所见的他人,实为心识的投射;我们所厌的他人,恰是自心的倒影。若能以智慧观照,便会发现: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正的自己。 我们厌恶他人的傲慢,或许是因为自己心中潜藏着自卑的种子;我们嫉妒他人的成功,或许是因为自己未曾安住于当下的圆满。正如《维摩诘经》所言:“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我们所见的他人,不过是自心的外显。 我们赞叹他人的慈悲,是因为心中本具慈悲的潜能;我们仰慕他人的智慧,是因为自性本有般若的光明。他人如镜,照见我们内在的佛性,提醒我们回归本真的自己。 我们习惯以分别心看待他人:这是善,那是恶;这是美,那是丑。然而,分别心恰是痛苦的根源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我们所见的他人,不过是心识的幻化。 若能放下分别,便会发现:他人与己,本是一体。禅宗六祖惠能言: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”在与他人的互动中,我们照见自心的执着与解脱,烦恼与菩提。 他人是我们的善知识。厌恶之人教我们修忍辱,敬爱之人教我们修感恩,平凡之人教我们修平等。如《华严经》云:“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。”在他人身上,我们找到修行的契机。 修行的终极目标,是回归自性光明。他人如指月之手,指向我们本具的佛性。当我们放下对他人的评判与执着,便会发现:自性如明月,本自清净,本自圆满。 在日常生活中,时刻觉察自己的心念:为何我会对此人产生厌恶?为何我会对彼事心生欢喜?觉察是修行的起点,也是智慧的源泉。 当我们发现他人与己本是一体,便会自然生起慈悲之心。如《法华经》云: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”慈悲是自性光明的流露,也是与他人圆融无碍的桥梁。 他人如镜,照见我们未曾觉察的自我;他人如灯,点亮我们本具的佛性。当我们以智慧观照他人,便会发现:一切众生皆是自性的显现,一切境界皆是心识的幻化。 “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。”愿我们皆能于他人眼中照见自性光明,于分别心中证得圆融无碍,在红尘中修行,在世间觉悟,最终回归本真的自己。 # 悟人生之道 # 放下执念 # 国学文化 # 修行 # 佛学智慧 https://v.douyin.com/i5X3xDWY/ 复制此链接,打开Dou音搜索,直接观看视频!@菩提心: 你看不见你不想看见的,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。你眼中的一切都是你认知内的一切,超越你认知的都是你的障碍。所以你眼中的别人,就是你自己,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。